2022年工业品数字化白皮书之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是政府倡导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发改委指出,后续将深入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研究起草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二是组织专项工程,提升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三是布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

7月初,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指出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消费品工业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发展目标要求,到2025年,消费品工业领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品、名品、精品,品种引领力、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不是一个单一目标,单点突围的方式方法,而是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是对企业的完整供应链流程,组织形式用数字化组织起来的业务运营模式。

围绕着供应链的十环节,托比网将产业数字化和企业实践结合,归纳出一套产业数字化十型的方法论。


图2 产业互联网十型与典型厂商

如上文所述,产业数字化平台往往在多于一个环节展开创新。但从外部和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比较,每个企业往往在一到两个环节上有着明显的创新特征。

华东供应链波动业绩承压 未来国内区域供应链迁移值得关注

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是整个白皮书中最容易有争议的部分,因为提出了一个较为宏大的命题,但在论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性研究,详细的数据调研可能显得非常主观,仅供各位参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5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3%,明显低于上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7%);疫情冲击下产业链供应链严重受阻,1-5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远低于去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

根据e-works于2022年5月开展的《2022中国制造企业运营现状》问卷调研,同样得到了不容乐观的微观结果。

E-works的调研有效样本数为200,企业所处区域包括东南沿海地区(53%),中西部地区(29%),北部地区(18%)。在企业类型方面,调研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最大,为55.5%;国有企业占比29%,外资/合资企业占比15.5%。在企业受疫情影响程度的调查方面,有88%的企业受到疫情负面影响,受到负面影响极大的企业比例为4%,受到较大负面影响的企业比例为19%,受到一定负面影响的企业比例为65%。

由于e-works的调研仅设定东南沿海地区,无法看到具体的华东地区,乃至各省的具体影响,但不影响对局势的评估。这一调研对企业面临的不同要素的影响同样进行了调研:

E-works调研数据显示,本轮疫情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多方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80.5%的企业反馈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不能及时运达的问题最为突出;

2)55%的企业面临成本压力增大的问题;

3)44%的企业面临成品无法交付的问题;

4)42%的企业面临进口件无法及时到货问题;

上述的一组宏观,一组微观数据充分显示了目前供应链遭遇的问题与挑战。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们试着从供应链角度回答这一问题。

2020年疫情初始,叠加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我们看到了两个变化。一个宏观的变化围绕着地域展开,另一个细节的变化围绕着工业品行业供应商群体面对的被动品类变化。

围绕着地域的变化起始于贸易战,实际上从那时就开始将全球供应链体系拆解成面向某一消费地的区域供应链体系;比如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原产地对美国的价值上升;但随着疫情的出现,一方面来自中国的供给变得更为重要,但另一方面海运物流系统因巨大的压力一直未能顺畅运转,这一压力更是超出预期的延续到了2022年。

工业品行业供应商群体面对的被动品类变化则是指PPE——个人防护用品。一个出挑的例子是曾经快扣的第一细分收入类目从其核心的紧固件产品变为了PPE。类似的现象在国内也有发生,只不过不同的厂商有着不同的悲喜。